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马克斯·韦伯
生活中,人们总是努力创设各种“连接”,现代通信技术、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也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随着这样的“连接”越来越多,我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尤为重要。(概述材料,观点鲜明,入题迅速。)
“连接”,就是人与他人、人与外界互动的桥梁。如各种社交软件为身处异地的人们提供了交流平台,又如互联网使“地球村”的概念进一步凸显。毋庸置疑,“连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个体层面来看,它让没有安全感的个体免受成为“孤岛”的不安和恐惧,使不同人的思想、技术聚合为“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连接”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同时个体之间差异互补,每个人都能拥有只凭自己无法或难以获得的经验和技术,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社会层面来看,日益紧密的“连接”能让各国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生产力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承认“连接”的价值,从两个层面进行总结。条分缕析,具有说服力。)
尽管“连接”是我们在生活中主动编织的网,但在交织延伸的网中,我们却未必是自己的主人。在与外界“连接”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被动地陷入由他人的目光编织而成的“地狱”。萨特曾说,“我在我的活动之中把别人的注视当作我自己的可能性”,这就是一种异化,一种物化,一种对“我”这个主体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的剥夺。于是,“我”眼中的主体不再是自己而是他人。正如荣格所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人们不应该只是努力创设与他人的“连接”,更应在交错复杂的网络中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便更好地“连接”真正的自我。(理论阐释恰当,由“异化”引出“间隔”的重要性。)
保持“间隔”,就是与他人保持物理与心理的距离,为自己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间隔”如同艺术作品中的留白,看似无用,实则意义非凡。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下,过于密集的“连接”无可避免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单就互联网而言,如果没有个体之间的“间隔”,那么网络上的任何一条虚假信息,都会被浏览到它的任何一名用户不假思索地相信,造成难以设想的后果。因此,个体之间保持“间隔”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乌合之众”的产生,减少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现象的出现。(谈无限“连接”的危害,从而证明“间隔”的重要性。)
“连接”是个人融入社会群体生活的手段,而保持“间隔”才是通往“人是目的”这一生命高地的必由之路。二战时期,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选择离开纳粹势力猖獗的祖国,远赴美洲,让自己与盲目的狂热保持“间隔”。其间,他不断地思考与审视,用文字抵达了精神的高地。(茨威格的例子很典型,以一当十。)
“连接”是人与他人的互动,“间隔”是人与自身的对话。前者不可或缺,后者却更为重要。在喧嚣的时代,我们不能迷失于与他人的“连接”中,要记得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空间,成为网的主人。(卒章显志,结论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