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先贤总结出了许多人生的大智慧。荀况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生如蓬草或命如白沙,但到底是“不扶而直”,还是“与之俱黑”,道路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简述材料,自然引出论题。】
“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这些警句告诉我们,环境能够影响和塑造人。孟母三次搬家,让孟轲有了行为上的变化,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孟轲终成一代大儒;而从小天赋异禀的方仲永,因父亲的糊涂认识,终于在名利场中耗尽了自己的才华,泯然众人。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身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也是因为:好的环境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品行,坏的环境可能让一个人沉沦。
【结合自身论述,借机点出主要观点。】
但很大程度上,环境只能决定起点,不能决定你未来的高度;环境只能影响一时,不能永久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出身没落之家,虽生活困窘,但不懈创作,著成《儒林外史》;贝多芬生于贫寒之家,父亲爱酗酒,他本人患有耳疾,但他敢于“扼住命運的咽喉”,终成音乐大家。他们的人生起点并不高,但他们最终所达到的高度令绝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环境固然重要,但一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乃至功业成就,远非环境所能左右,新时代青年尤其不能迷信所谓的“环境决定论”。
【在强调本段论述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青年论述,体现现实针对性。】
进一步说,增强自己的定力,方能在嘈杂纷扰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姜太公临溪垂钓,不像世人那样急功近利,最终等来了自己的机会,实现了人生抱负。与之相反,陶渊明则是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不为纷乱的世俗所扰,不为名利的深渊所困,过上了“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生活。他们的选择不同,但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究其原因,是他们目标坚定,心境旷远,定力不凡。当今时代,自媒体泥沙俱下,娱乐界良莠不齐,所以,增强自我定力,才能不为外界环境所扰。
【结合现实环境,再次强调观点。】
我们还看到,环境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人在环境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对周围环境有所补益。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相对于他人来说,你也可以是“环境”,成为影响他人的“芝兰”,散发人格的“幽香”,给他人以熏陶渐染。北宋时期,敢说真话的范仲淹评价欧阳修时曾说,“在这个人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北宋文坛之所以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与欧阳修对文坛的良性影响是分不开的。欧阳修反对内容空洞、风格浮艳的文风,倡导古文革新,他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当时的文坛大环境。由此可见,人在环境面前并非完全只能消极应对,也可以积极有为。
【结合名句论述,推论颇有新意。】
这正是:身处大环境,路从脚下启;积极而有为,心中有定力。
【结尾句概括精炼,回扣标题。】
【点评】
这篇文章开篇借材料中荀子的名句引出论题,主体部分逐层展开论述。第一层承认“环境能够影响和塑造人”;第二层则有所转折,论述“环境并不能左右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体现出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第三层则推进一步,论述“增强定力才能不为环境所扰”;第四层则论述“人对周围环境的反作用力”。四个层次中,既有引经据典,也有现实针对性;四个层次之间,有并列、有递进、有深化,思路清晰,材料翔实,论述严谨。结尾顺势作结,强调主要观点,收束颇显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