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短视频创作者的准入门槛并不高,致使网络上的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引发诸多争议。我认为,对于短视频,我们应该辨证地、客观地看待,以自身的媒介素养为盾,抵御不良内容的侵害。
当今网民年龄下限越来越低,许多青少年还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在毫无“向导”的情形下很容易陷入错误的价值观陷阱中去。可以说,不良短视频着实害了一批不会思考、不善辨别、不懂克制的青少年。
另外,很多短视频是走极端的。我们看到,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上,有的人以“搞笑”为幌子,实则是为了用博人眼球的方式赚取流量;还有的短视频平台利用“精准”的大数据推送机制,有意屏蔽多角度的事实和观点,让片面的思想在缺乏媒介素养的人脑中生根发芽。
然而,我们应该全盘否定短视频吗?我认为这种态度也不科学。
只有主动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用是非善恶判断来给自己筑起精神堤坝,同时自觉参考与自身立场不同的观点,“勿必、勿意、勿固、勿我”,即不武断、不臆测、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降低短视频对我们的伤害。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知道,短视频创作者中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依靠互联网的传播范围广成本低的优点,为大家进行积极地科普。比如“戴博士实验”“毕导THU”“宋浩数学”等科普教学博主,他们用各种大开脑洞的方式向广大网民宣传科学的魅力;还有家喻户晓的罗翔老师,用诙谐生动的方式讲解法律,其感染力和影响力远胜于教科书。许多网友直言自己因为短视频重燃了对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短视频,把多巴胺转化成了内啡肽,给善于思考、喜爱思考的人带来了更持久的深层的快乐。而把短视频这个学习工具充分使用好,也是一种优秀的媒介素养。
综上所述,只有主动地、持续地提升自身的媒体素质,才能在短视频中获得真正的发展。互联网也好,短视频也罢,不过都是我们周遭环境的一部分。而如何处理好环境与人的关系,古人早就有说法,“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谨以魏徵之谏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