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兵贵神速。”俗话又说:“慢工出细活。”快与慢,哪个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呢?年华似水,稍纵即逝;岁月如酒,细品更醇。“快”与“慢”看似对立,实则相互依存。无论时代怎样改变,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我想说:快慢齐舞,携时代之手,共创未来。(明确提出观点,与标题呼应。)
慢而不怠,携时代之手,迎幸福之花。
大国工匠潘从明,用笨办法练就“火眼金睛”。他用五年练就“火眼金睛”,用十年上万次实验找到最佳试剂,用二十八年把废渣里的珍宝“吃干榨净”。这些看上去都是潘从明用了“笨办法”,其实这背后是他慢而不怠终获成功的大智慧。(更换后的事例,更典型更符合“慢而不怠”的观点,论证精彩。)穿行在贵州至云南的5648次列车,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平均时速只有40多公里,沿途经停18个乡村小站,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致富快车”。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绿皮火车“咔哧咔哧”的声音,就是新时代的关怀。有人问:如今我们已有了动车、高铁,何必还要单独去开通这样一列如此慢的火车呢?你这么问,是因为你看不见绿皮车低价亏本的背后是人民的福祉。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为人民用心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让每位主人翁共享幸福生活,国家才能更加昌盛,时代才能不衰。不断发展才是硬道理。
快而不躁,携时代之手,创新绩辉煌。
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急躁成为了常态。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前景原本一片光明,但是道路上却因你超我,我超你,互不相让,针锋相对,司机情绪急躁,甚至开始斗气,最终导致事故频发。快而急躁,于人于己都是危害巨大、毫无益处的。快而不急躁,才是最佳方案。这方面比亚迪就做得很好。燃油汽车风靡全国时,比亚迪并没有急躁求发展,反而沉淀自我,以创新发展谋求新路——研发出新能源汽车。它在时代快速发展中,急而不躁,不仅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还保护了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叙述事例简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事例论证结合道理论证,让论证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
快慢齐舞,携时代之手,共创未来。
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快和慢都具有两面性。例如学习,有的人喜欢锱铢必较,每个知识点都不愿放过,死磕到底,有的人喜欢大概了解粗略,快速解决问题。这两种学习方法都并非完美,只有该精细时精细,该大概时大概,学习才能如鱼得水。我们身上积淀了累累经验,同时时代又赋予了我们种种挑战,并且未来有大把的机遇,我们何不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慢慢地运用经验,快快地勇闯挑战,把握机遇创未来。快慢齐舞,携时代之手,共创未来。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等处在稳步前行的今日之中国,应保持慢而不怠、快而不躁,在快与慢的节奏变化中,创造美好的未来。(结尾发出号召,重申论点,自然结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