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思无邪”,最先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不是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潺潺溪水边,一位身着青衿的士子赤脚在松软潮湿的河泥上走过,一阵清风拂过,一位姑娘从摇曳的苇丛中探出头来,二人相视一笑,没有故作矜持,也不谄媚迎合?
在许多人心中,“思无邪”这种率真而质朴的情感,似乎只有在先秦时期才会有,仿佛间隔几百年,这无邪之思便会随之少一分韵味,会染几丝污浊。事实果真如此吗?《卫风·伯兮》中的女子感叹:“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不是一个丈夫久去不归的思妇,而是一个心上人远征的少女。她有着少女般不谙世事的懵懂率真与不识世间愁滋味的清新灵动,能够毫不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像其他少妇那样思虑过重,她们想着如何孝敬公婆,如何体贴丈夫,如何精打细算,谨小慎微地生活着。她们在生活的磨砺下逐渐走向成熟,少女时代的棱角都被磨平,激烈的情感都被封印在日渐消瘦的身躯之中,于是有了“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这般的女子,美则美矣,却掩不住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沧桑与病态,无关丈夫身在何处,她早已丧失了蓬勃的朝气与对生活的热爱。反观《伯兮》中的女子,她则爱得坦荡直率,怨得气血充盈。面对丈夫出征,她既自豪又恼火:我的丈夫英勇无比,是大王行军的先锋!可他这一去,归期不定,我梳妆打扮又给谁看呢?宁可发乱如蓬草,也一定要将心中之怨表达出来!如此大胆而质朴的言论,如此不加掩饰的闺怨,寻遍后世却也是少有。
这样不会刻意压制自己的情感、拥有真性情的人,才称得上“思无邪”。毫无疑问,我们更喜欢这样的人。
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开心要说出来,不开心也要说出来……每个人都是天地孕育的独一无二的精灵,都应“思无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能“思无邪”。我们不压制自己的情感、拥有真性情,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打破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的前提下的。若有人为了“追求真我”,不撞得头破血流誓不罢休,一定要与他人拼个你死我活来,这也是不值得肯定的。唯有平和从容地生活,不尖锐也不媚俗地展现最真实的自己,才是真正的“思无邪”。
点评
作者探究“思无邪”的历史起源,讲述它的发展、表现,对它进行正反分析,全面深刻。作者认为不故作矜持,不谄媚迎合,大胆而质朴,不刻意压制自己的情感、拥有一份真性情,这就是“思无邪”的标准。如果能在遵循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的前提下,我们平和从容地生活,不尖锐也不媚俗地展现最真实的自己,现实中的你我就进入了“思无邪”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