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一)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今天,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如约而至,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息。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我一睁眼,便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艾草香。原来,妈妈早已在门口挂上了艾草和菖蒲,说是能驱邪避灾。走进厨房,那熟悉的糯米香、粽叶香扑面而来,只见奶奶和妈妈正围坐在桌前包粽子。一盆泡得白白胖胖的糯米,一盆切得方方正正的红枣,还有一捆翠绿的粽叶,在她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奶奶熟练地拿起两片粽叶,轻轻一卷,一个漏斗形状就出现了,接着舀上一勺糯米,放上一颗红枣,再用糯米把红枣盖住,然后灵巧地将粽叶折叠、包裹,用绳子一绕一系,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得心痒痒,也学着包起来,可粽叶在我手中却不听使唤,不是包不紧,就是形状怪异,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在欢声笑语中,一个个粽子摆满了桌子。
午后,我们一家人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河岸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都翘首以盼。随着一声响亮的哨声,龙舟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只见划船手们整齐划一地挥动着船桨,溅起层层水花。船头的鼓手奋力击鼓,那激昂的鼓点仿佛在为龙舟助威,又像是在催促着划船手们加快速度。每艘龙舟上的选手们都咬紧牙关,齐心协力,向着终点奋力冲刺。岸边的观众们也沸腾了,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我和家人也不禁跟着呐喊起来,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助威。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香喷喷的粽子,分享着一天的趣事。电视里播放着关于端午节的节目,讲述着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这个端午节,我不仅品尝到了美味的粽子,感受到了赛龙舟的激情,更体会到了家人团聚的温馨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二)
今天,又是一年端午节。在这个充满传统韵味的节日里,我的思绪飘向了千年之前,想起了那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 屈原。
清晨,走在街头,处处都能感受到端午节的氛围。摊位上摆满了各种颜色鲜艳的香囊,香囊里装着香草,散发着清幽的香气。人们手中拿着艾草,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我却不禁思考起端午节更深层次的意义。
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屈原,一位忠君爱国的诗人,他心怀天下,却遭奸人排挤,被流放他乡。尽管如此,他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在楚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怀着满腔悲愤,投江自尽。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深深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似乎渐渐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我们在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时,更应该铭记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爱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生活中,我们要像屈原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学习中努力进取,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都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夜晚,月光如水,洒在窗前。我坐在书桌前,静静地读着屈原的《离骚》,感受着他那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这个端午节,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的决心。愿这份精神,如同端午节的习俗一样,代代相传,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