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一书,开篇就强调了社会交往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呢?找到人与人相处的平衡点是关键。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失去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固执己见,对他人的需求视而不见。因此,最好的相处之道,既需要坚守自己的立场,也需要与他人相互理解,这样才能在交往的舞台上游刃有余。
人与人相处的过程,本质上是沟通交流的过程,双方皆期望通过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寻求共鸣。诚然,理解的确是沟通交流之基石,乃避免“鸡同鸭讲”之保障。然而理解绝不意味着个人主体性的丧失,绝非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更非丧失个人价值判断而一味迎合讨好。坚守与理解,恰似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应将坚守立场与相互理解贯通,提高交流沟通的质量。
坚守自身立场,乃理解他人、有效交往的前提与基础。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因坚守本心而成就非凡人生!郑板桥以“难得糊涂”安慰友人,此“糊涂”非真糊涂,而是在坚守原则基础上的一种豁达与包容。坚守本心,方得始终。如无坚定之立场,人便如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随波逐流,又何谈理解他人、与人相处?
在坚守自己立场的同时,要理解他人,以提高交流沟通的效率。理解需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与人交流最重要的原则。蔺相如始终以家国大义为重,不与廉颇相争。他理解廉颇之忠勇,故而愿意相让。最终廉颇也明白了蔺相如所做的深意,负荆请罪,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只要建立起相互理解的桥梁,在情感上就会有更多同频共振之声音,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体谅,少一点偏见。
坚守立场,相互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身处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只要坚守自身之正,架起理解之桥梁,真诚交往,就能共同构建起和谐之相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