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一)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时光匆匆,又是一年端午节。大街小巷弥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息,处处洋溢着欢乐与祥和。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薄雾,集市上便已人头攒动。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端午特色物品,翠绿的粽叶、饱满的糯米、色泽鲜艳的红枣,还有那散发着独特香气的艾草和菖蒲,让人目不暇接。人们穿梭其中,精心挑选着所需的食材,为包粽子做准备。摊主们热情地吆喝着,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回到家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包粽子。奶奶熟练地拿起两片粽叶,轻轻一卷,便成了一个漏斗状。接着,她舀上一勺糯米,放上一颗红枣,再用糯米填满,然后灵巧地将粽叶折叠、包裹,用绳子紧紧系住,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诞生了。我在一旁看得跃跃欲试,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包了起来,可粽叶在我手中却怎么也不听使唤,不是漏米就是包不紧。奶奶看着我的窘态,笑着手把手地教我,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成功地包出了第一个粽子,虽然模样有些歪歪扭扭,但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
午后,村子里的小河边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比赛即将开始。河面上,一艘艘龙舟整齐排列,龙头高昂,龙身绘着五彩斑斓的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威风凛凛。随着一声响亮的哨声,龙舟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去,划船手们整齐划一地挥动着船桨,溅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岸边的观众们也热情高涨,纷纷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那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加油声,与龙舟竞渡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端午乐章。
夜幕降临,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望着窗外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心中满是对端午节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又是一年端午节,它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份浓浓的亲情,一段美好的回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又是一年端午节(二)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每当这句诗在耳边响起,我便知道,端午节又到了。这个承载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于我而言,有着别样的意义。
记忆中的端午节,总是和家人的欢声笑语紧密相连。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夕,母亲就会早早地去集市上买来粽叶、糯米和红枣。回到家后,她便开始忙碌起来,将粽叶清洗干净,泡在水里,把糯米和红枣也分别泡好。我总是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母亲身后,好奇地看着她做这一切。
端午节当天,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开始包粽子。母亲一边包,一边给我讲述着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我听得入神,手中包粽子的动作也不自觉地慢了下来。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渐渐学会了包粽子,虽然包出的粽子形状不太规则,但母亲总是夸我包得好,还会把我包的粽子单独放在一边,煮好后第一个拿给我吃。那香甜的糯米和红枣,在口中散开,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除了包粽子,挂艾草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父亲会在清晨出门,采回一大把艾草和菖蒲,然后和我一起将它们挂在门口。父亲说,艾草和菖蒲能驱邪避灾,保佑一家人平安健康。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父亲认真地将艾草和菖蒲摆放整齐,挂在门上。看着那散发着清香的艾草和菖蒲,心中莫名地感到一种安心。
如今,我已长大成人,离开了家乡,但每到端午节,那些和家人共度节日的温馨画面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又是一年端午节,虽然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挂艾草,但我会在这一天,为家人送上节日的祝福,也会自己动手包上一些粽子,品尝着熟悉的味道,回忆着那些美好的时光。端午节,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和家人紧紧相连,无论距离有多远,那份浓浓的亲情永远不会改变。
端午节的作文示例
《热闹的端午节》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每当听到这首童谣,我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等。关于它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楚国被侵,五月五日,汨罗江边,屈原怀着无尽的不舍和绝望,怀石自沉,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今年的端午节,我可是好好地体验了一番节日的热闹氛围。
端午节的前几天,奶奶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她把糯米和花生泡在水里,还准备好包粽子的粽叶。到了端午节这天,一大早,妈妈就开始包粽子。我在一旁看得手痒痒,也想试试。妈妈笑着教我,先拿两张大小差不多的粽叶叠成一个漏斗一样的形状,不过下面没有洞,再把糯米放一点下去,接着把我爱吃的红枣放进去,然后再放一些米下去,把红枣埋在下面,用剩下的一半粽叶把上面盖起来,像一个三棱锥,最后用绳子绑好。我包的第一个粽子歪歪扭扭的,不过妈妈还是夸我做得不错。之后我又包了好几个,虽然样子不太好看,但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包完粽子,我们一家人就去河边看赛龙舟。河边已经人山人海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等待着比赛开始。只见那一艘艘龙舟外表刻着几条龙,张牙舞爪,活灵活现。比赛开始了,裁判一声令下,赛龙舟的运动员们就使劲地划起来,水花四处飞溅。岸上的观众们也热情地叫喊着“加油!加油!”运动员们听到站在船头敲鼓的人用力地敲着鼓,越喊越大声、越划越有力。比赛十分激烈,各个队伍都不相上下。最终,绿队快马加鞭,夺得了冠军,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的笑容,观众们也纷纷鼓掌喝彩。
傍晚,我们回到家,奶奶已经把粽子煮好了。热气腾腾的粽子端上桌,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剥开粽叶,津津有味地吃着白嫩的糯米。爷爷告诉我,端午节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这个端午节,我不仅吃到了美味的粽子,看到了精彩的赛龙舟比赛,还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我希望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能这么热闹!
《难忘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传统习俗。
今年的端午节,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活动——家长和同学一起包粽子。
端午节的前两天,老师就告诉我们这个消息,大家都兴奋不已,满心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终于到了端午节当天,家长们纷纷来到学校。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充满了欢声笑语。
同学们的家长们都带来了包粽子的材料,有糯米、粽叶、红枣、豆沙等。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包粽子。我看到妈妈熟练地拿起两片粽叶,叠在一起,然后卷成一个漏斗状,把糯米放进去,再放上一颗红枣,接着把粽叶折起来,最后用绳子紧紧地绑好,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包起来,可是粽叶在我手里一点都不听话,怎么也包不好。妈妈在一旁耐心地指导我,经过几次尝试,我终于包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粽子,虽然没有妈妈包的那么好看,但我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
包完粽子后,我们把粽子放进锅里煮。在等待粽子煮熟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我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阴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
过了一会儿,粽子煮熟了。我们品尝着自己包的粽子,觉得格外香甜。那一个个粽子不仅包含着糯米和红枣的香甜,更包含着我们的喜悦和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这个端午节,我过得非常难忘。我不仅学会了包粽子,还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知识。我相信,这些传统文化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家乡的端午节》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端午节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温馨的节日氛围。
每年端午节一到,家乡的大街小巷就热闹起来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集市上购买过节用的物品。集市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粽子的,有卖艾草的,还有卖香囊的。那一个个粽子形状各异,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味;艾草细细长长的,绿油油的,被人们成捆地拿在手里;香囊五颜六色,绣着精美的图案,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在我们家乡,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在端午节这天,老人们会在自家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艾草。我问爷爷为什么要插艾草,爷爷告诉我,艾草可以驱蚊子和苍蝇,还可以避邪呢。我看着那插在门上的艾草,仿佛看到了它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家。
端午节的中午,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除了家常菜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粽子和鸡蛋了。奶奶包的粽子特别好吃,有甜的豆沙粽,也有咸的肉粽。我最喜欢吃豆沙粽了,剥开粽叶,那香甜的豆沙就露了出来,咬上一口,甜滋滋的,让人回味无穷。
吃完午饭,我们会去河边看赛龙舟。河水波光粼粼,一艘艘龙舟整齐地排列在河面上。龙舟上的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穿着鲜艳的队服。比赛开始了,他们用力地划着桨,船桨在水面上溅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岸上的观众们也热情高涨,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大家都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助威,整个河边都沸腾起来了。
傍晚,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粽子,聊着家常。那温馨的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家乡的端午节,虽然没有城市里的繁华和热闹,但它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家乡的温暖,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我希望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