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作文
更新时间:2025/4/1 22:59:00   移动版

  “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 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袁隆平爷爷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便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是当之无愧的 “杂交水稻之父”,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袁隆平爷爷的一生,是为梦想不懈奋斗的一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饥馑岁月的阴影笼罩着大地,亲眼目睹了无数人因饥饿备受折磨的袁隆平,毅然选择了农业报国之路。1953 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便一头扎进湖南省安江农校,全身心投入到农学研究中。当时,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交优势,可袁隆平却敢于突破常规思维。1961 年 7月,他在安江农校周边的稻田里,惊喜地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后续播种后,虽高产性状未再现且出现严重性状分离,但他依据孟德尔豌豆实验大胆推测,认定这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就此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征程。

  为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1964 年到 1965 年,袁隆平在酷热的稻田里,一垄垄、一行行仔细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高温难耐,他多次晕倒在田间,可每次都是稍作休息便又起身继续寻找。两年间,这份坚持与执着终于有了回报,他成功找到了 6 株天然雄性不育稻株。此后,袁隆平与学生成立 “三人科研小组”,开启了漫长且艰难的研究之路。1964 年至 1970 年间,他们用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与近 1000 个品种做了 3000 多个杂交试验,却始终未能获得稳定的雄性不育水稻,大规模生产受阻。但袁隆平并未气馁,经过反复思索、比较,他敏锐地意识到可拉大杂交材料的亲缘关系,采用远缘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终于,1970 年助手在海南发现了 “野败”,杂交水稻研究迎来了重大突破口。

  袁隆平爷爷的科研成就举世瞩目。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比常规稻增产 20% 左右,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梦想不仅局限于国内,更放眼全球。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显著,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也让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极高的国际声望。

  袁隆平爷爷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他心怀 “禾下乘凉梦” 与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实现梦想,几十年如一日,“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种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令人动容。他不畏艰难,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淡泊名利,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为的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团结协作,与科研团队携手攻克一道道难关。他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

  “燃灯校长” 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用教育之光点亮女孩们的人生梦想;“中国天眼” 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为建造天眼耗费 20 余年心血,让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领先世界二十年…… 他们和袁隆平爷爷一样,都是国之脊梁,用行动书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如今,袁隆平爷爷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青少年应当以袁隆平爷爷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正如袁隆平爷爷勉励青年时所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让我们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